
◎本报全媒体记者 郑微
试点推进垃圾分类智能化,将网格化社会治理融入文明创建大文章……为顺应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巩固文明创建成果,鼓楼区保持创建初心,制定出台长效管理办法,深化创建内涵、强化目标任务,创新工作做法,力求全区文明创建工作在新起点上不断走向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进一步凝聚起迈上新台阶、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让人人文明、处处文明成为鼓楼最亮丽的风景。 去年12月27日,全市文明城市创建表彰暨常态长效工作推进大会召开。鼓楼区抖擞精神再出发,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通过健全完善六项工作机制、十一项长效管理办法,落实常态长效机制,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实现创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让来之不易的创建成果“落地生根”。 蓝图绘就,使命在肩。鼓楼区发挥好主体责任,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做到“三不一增”强化,持之以恒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常态化。“三不”即“机构不撤”“制度不松”“力度不减”,“一增”即“激励增加”,鼓楼区财政设立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分类、常态、结果、部门包挂”四大项考核机制,分九小类实施,区财政统拨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激励。 在积极推进文明创建的过程中,鼓楼区聚焦群众普遍关切、社会反响强烈的重点、难点问题,精准发力加大整治力度,以更大力度着重在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下功夫,保证出实招、见真效,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年初,鼓楼区试点推进垃圾分类智能化,引进“好嘞社区”便民服务站,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引导居民自觉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智能换购,全力打造环保型、服务型、智慧型的绿色生态小区。目前,这种智能垃圾分类服务站已入驻锦绣山水、鼓楼花园、天骄世家等鼓楼区21个小区。 为了持续优化市容环境,今年以来,鼓楼区完善“巡查一体化”工作机制,常态开展对占道经营、流动摊点、露天烧烤、野广告的巡查清理工作,不断加大环卫保洁力度,努力打造良好社会环境。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实施51项城建重点工程以及十二大类92件为民办实事工程,补齐社会建设短板,提升城市承载服务功能。 文明创建没有终点。在积极推进文明创建的过程中,鼓楼区积极探索创新做法,促进创建管理常态化,确保创建成果真正“落地生根”。 今年以来,鼓楼区依托“美好鼓楼、精治共造”社会治理创新行动,将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融入文明创建大文章,坚持“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进一步推进虚功实做,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不断满足文明创建新要求。 为了深化创建成果,鼓楼区认真借鉴马庄经验,全力推进社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身边好人选树、文明单位(社区)创建、文明家庭创建等“十大工程”,不断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为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鼓楼区完善好人街区、好人广场等宣传阵地建设,在街道、社区服务大厅,商场、超市、医院等公共场所循环播放榜样事迹,扩大“榜样鼓楼”影响力。同时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志愿服务活动、广场舞比赛、社区文化节等群众性活动,引导居民自觉参与创建,发起区级系列评选活动,及时评选树立“身边正能量”。 |